第86章 明初婚俗 (第1/1页)

加入书签

前文再续,书接上一回。

前边讲到老道长为凌家子弟们讲解了《易经》的家人卦,以及咸卦和恒卦,这些卦的含意,都是古代先贤对婚姻根本的智慧结晶。

为什么老道长会不分年龄讲这些现代该是成年人才做的事呢?

这是因为在明朝,婚嫁是绝对有可能发生在未成年的小孩身上的事。

《易传》上说:安上治民,莫善于礼。移风易俗,莫善于乐。

礼乐是驭世的“大防”,更是政治的原本。

古礼的内容,尤以家礼为先。

家礼就是冠、婚、丧、祭四礼。

明初立国,民间四礼多数还是沿用元代旧习,但是经历了元朝外族的文化冲击和无数的战乱,民间多不完整执行四礼。

洪武十八年,即公元1385年,明重定冠、婚、丧、祭四礼。

官方用法律规定,凡是民间嫁娶,一概按照朱熹所定的《家礼》举行。

《家礼》在明代民间已经相当普及。

朝廷要人们遵守重新制定的《家礼》,不过人们还是不遵守的多。

一些士大夫为明代的实际出发,约繁就简,重定四礼。

明朝人结婚年龄不同现代人。

明朝皇帝大婚的年龄多在16岁,就是出幼之年。

而在民间,在婚姻年龄上定出上、下两条线。

下线是男子16岁,女子14岁。

男子未及16岁,女子未及14岁,称为“先时”。

上线是男子25岁,女子20岁。

男子25岁以上,女子20岁以上尚未成婚,就是“过时”。

古人说,先时者易夭,过时者易病,都不能顺阴阳交际,以保合太和。

明代有些家族,一般将13岁以上作为男女议婚的年龄,到了这个岁数以上,方许行聘。

但是原因却是时事经常变更,怕早议婚,会遭遇变故到时会悔婚。

民间的婚礼,古代尊崇“三书六礼”。

“三书”指聘书、礼书和迎书。

“六礼”指六个礼法,指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和亲迎。

明朝民间婚礼,已无问名礼,但有近似的礼法,就是婚启。

明朝的婚启,是直接跳过了纳采、纳吉,到了请期的步骤。

在古代,两家人结亲的婚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↑返回顶部↑

上一章 书页/目录 下一章

言情小说相关阅读: 师兄不听话,按着亲一下就好了 狼狗男友装奶,她沦陷了 帝王劫:绝宠弃妃 我穿越到仇人家做了千金大小姐 重生灾年挺孕肚,不慌!娘有神器 我帮配角上位,主角道心破碎 断亲后,我带着金手指逃荒护娘亲 星际首富大小姐的破烂收藏 胎穿后:皇阿玛,你家皇陵被盗了 大夏第一妖后 眷余蓉 交换灵魂,这个校花不太冷 公主爱财,取之有道 重生六零,彪悍军嫂勇闯雪域高原 华夏武道第一人 两张藏宝图 风华正茂的年纪,凭什么和你吃苦 我在莞城的那些年 开局养娃:淡定,咱家有田 自强与坚守